欢迎来到—海口净文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丨海南海口:湿地如画城中绘

更新时间:2018-12-13  浏览次数:2776

“一河一策”点线面推进内河治理,城市发展为湿地生态留出空间,让湿地成为身边之景并共建共护……近年来,海口市以水生态治理为突破口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生态品质和百姓获得感得到全面提升。

今年10月,海口市成功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这是海口白沙门公园(12月6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人与自然绘就湿地画卷

海口的绿,最浓在湿地。海口湿地总面积2.9万公顷,覆盖率高达12.7%。南渡江流域由南向北入海,136公里海岸带东西绵延,加上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羊山火山熔岩湿地以及广泛分布的河湖、沼泽等,构成了“一轴、一带、两区、多点”的湿地格局。

从市中心到郊外村庄,从海岸带到内陆,湿地与市民相伴相依:城区往西海岸约10公里,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水流沿着荒草丛生的河道缓缓入海;由南向北贯穿城区,23.8公里长的美舍河串起5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建筑群,与东、西湖和红城湖等城市内河湖遥相呼应;东北远郊,是占全国种类97.2%的东寨港红树林……

↑这是海口万绿园(10月23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海口的湿地涵盖羊山火山熔岩湿地、热带北缘红树林湿地、北向滨海湿地、城市内河湖修复湿地四大板块,承担着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洪排涝等重要生态功能。

被誉为“中国红树植物基因库”的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树种、生物多样性在全国首屈一指,栖息着212种鸟类及近400种其他动物。羊山湿地景观源自火山爆发和地下熔岩,称作“海口之肾”,是城市重要水源涵养地。

城市湿地具有宝贵的生态价值。美舍河凤翔段河岸被改造成1.4万亩人造梯田,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每天还可净化处理8000吨到1万吨污水。

↑这是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10月22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在海口,人与自然共同绘就了一张湿地画卷,人、水、草、树、城和万千生灵和谐共生。午后,市民谢艳娟带着孙子在美舍河畔亲水栈道上玩耍,孙子惊喜地发现河里有很多鱼。从小傍河而居的她,看到污河变清不禁感慨:“记忆里的童年又回来了!”

今年6月,濒危物种“最美小鸟”蜂虎现身五源河湿地筑巢,让摄影者喜不自禁。潭丰洋随处可见鹭鸟低飞觅食,当地村民不再从退水沼泽地里“刨食”,取而代之的是在百年古榕下,向游客销售自家的香蕉和木瓜。

↑在海口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志愿者高佩芳(右三)为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10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生态修复融入城乡发展

过去,因围海造田和养殖毁林,东寨港红树林几经“折腾”。近年来,海口关停搬迁60余家畜禽养殖场,退塘还林2千多亩,拆除旅游栈道,如今,该地区红树林面积从1578公顷扩增到1771公顷。

粗放式发展让位于湿地保护,海口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秉承尊重自然原则推进重要湿地生态恢复。在寸土寸金的西海岸附近,“让”出1300公顷土地,新建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同时,叫停已开工的硬渠排水工程,恢复湿地荒野形态,为427种植物、154种动物再造家园。

↑这是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树林(12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发展与保护并行——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乡地区,海口市将湿地修复融入到城市更新和乡村发展。始于2016年的“湿地保卫战”首先从美舍河“开刀”。美舍河周边有30多万市民,恢复原始状态并不现实。海口市治水办综合组组长王亚琴说,海口市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在提升水体防洪排涝功能的同时,将美舍河打造成贯穿城区南北的重要水生态景观廊道。

2013年,潭丰洋被列入土地整治工程,计划回填建成1.2万亩高标准农田,但湿地将因此消失。2016年,海口将工程改为生态土地平整和湿地公园建设相结合,周边的卜茂村村民依托独特的火山熔岩景观和湿地景观,发展起乡村旅游。

湿地美图徐徐绘就,得益于科学的规划建设。经过两年多探索,海口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湿地保护体系:着力建设1个湿地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及45处湿地保护小区,55%以上的湿地纳入保护范围……

↑白鹭在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内休息(12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羊山湿地也是海口传统农耕区,难以适用严格的保护区管理模式。”海口市湿地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刚介绍,海口编制的羊山湿地多用途管理区规划因地制宜划分了水源涵养与蓄洪、火山台地湿地农业发展、湿地人居环境优化三个生态功能区,填补了这项保护形式的空白。

共享共建全民“护绿”

森林覆盖率高达62%,空气优良率99%以上……良好的生态是海南发展的最大本钱。今年4月,海南迎来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历史契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海南新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海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保护湿地作为重点,将湿地修复融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位和价值。

从内河治污到湿地保护,海口建章立制保障生态改善。为破解“九龙治水”各自为战状况,海口从水务、园林、市政、环保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成立治水办,统筹推进19条黑臭水体治理。此外,还建立起以市级湿地保护管理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区级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等构成的管理体系。

↑游客在海口市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游玩(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为加强技术层面的指导,海口组建了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潭丰洋生态土地整治等项目中,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秘书长赵俊山、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张明祥等一批湿地专家贡献了智慧。

市民共享生态改善成果,环保意识日益提升,凝聚共建共治强大合力。海口市委书记张琦说,国际湿地城市的创建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全民建立生态思维、树立生态观念、提高生态素养的过程。

↑这是海口潭丰洋湿地公园(12月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在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穿着蓝色背心的志愿讲解员成为碧水绿树中的一抹亮色。“我希望有更多人感受湿地之美,一起呵护湿地之美。”70岁的候鸟老人志愿者高佩芳说。今年6月,海口市湿地保护协会挂牌成立,54支湿地保护志愿服务队已吸纳9000余名志愿者。

在孩子的心中,生态意识渐渐萌芽。开学第一课,海口市丁村小学将课堂搬进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海口还创建了首批6所湿地学校,编写湿地保护校本教材,引导学生走进湿地、认识湿地。